1月2日至1月4日,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煥活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赴重慶市榮昌區開展寒假社會實踐調研,深入了解榮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現狀,挖掘新技術、新業態對其“活態”保護和傳承的創新路徑,更好發揮文化產業對鄉村振興的助推作用。實踐團由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2023級碩士研究生共8人組成。
在此次活動中,實踐團成員赴中國夏布小鎮、安陶小鎮、榮昌陶博物館、榮昌折扇廠等地開展實地調研,與一寧夏布創始人陳克廠、夏布織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李儉康、榮昌陶非遺傳承人梁洪萍、榮昌折扇廠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尹春蓮進行訪談,進一步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世今生,共賞手工藝人的匠心獨運,感悟其執著專一、認真敬業、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
調研期間,實踐團成員來到榮昌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與非遺中心蔣主任進行訪談,深入了解榮昌區在非遺的傳承創新、政策扶持、人才培養、市場推廣等多方面的發展舉措。
通過調研,大家充分了解到榮昌區國家級非遺的產業現狀與發展痛點。夏布加工粗產品遠銷東南亞國家,加工產業帶動周邊地區鄉村居民就業;榮昌陶手工藝術品為鄉村注入文化內涵,以文化旅游方式帶動地區文旅產業發展;榮昌折扇以其精良工藝聞名,凝聚文化記憶與情感結晶,傳承著精益求精、敢比敢拼的精神內涵。
實踐團隊長、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孫道森表示,在走訪調研中深刻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傳承創新和發展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作為重大學子更應挺膺擔當,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推動非遺在保護傳承中跨界融合,為激發非遺活力、助力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2025年寒假開展的煥活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活動,旨在鼓勵同學們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優勢,助力非遺文化發展、服務鄉村建設。此次調研不僅加深了團隊成員對榮昌三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也對其創新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了更為全面的理解。未來,實踐團成員將緊密結合自身專業優勢,通過社會調研、理論研究等多元化途徑,讓非遺在新技術、新業態中“活”起來,以文化之力振鄉村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