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的“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核心要求,杭州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寒假社會實踐團隊聚焦“萬企興萬村”行動,深入浙江省余杭、義烏、湖州等地開展專題調研。通過實地走訪12個樣本鄉村和民營企業,團隊系統梳理了民營企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模式與典型路徑,為企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鮮活經驗與理論支撐。
一、政策引領:解碼浙江實踐,探尋振興密鑰
浙江作為民營經濟大省,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走在全國前列。杭師大經濟學院調研團隊把握政策導向,選取浙江省內具有代表性的鄉村與企業合作項目為樣本,展開深度剖析。調研發現,浙江省通過政策引導形成了“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受益”的良性循環,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浙江方案”。
二、實踐探索:三大維度撬動鄉村變革
1.科技賦能農業增效:從傳統耕作到智慧轉型
在湖州南潯區,湖羊智慧循環產業園的數字化養殖平臺正顛覆傳統農業模式。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羊群健康、環境數據,結合單品種大數據中心優化飼料配比。產業園以湖羊養殖為核心,配套青飼料種植區,實現飼料自給自足,有效降低養殖成本;同時利用蘆筍秸稈替代傳統飼料,變廢為寶,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率。通過綠色循環理念,園區將湖羊糞便轉化為有機肥料產業,形成生態閉環,既避免環境污染,又挖掘資源的潛在價值。
2.治理創新激活鄉村:從單點突破到全域共建
義烏市森山健康小鎮的蛻變,印證了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治理的潛力。通過高起點規劃,該項目將健康、生態、文化、旅游功能融為一體,建成標準化衛生室等設施,鄉村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小鎮每年接待游客眾多,村民人均收入較改造前有顯著增長。
在衢州浮石街道,“共富聯盟”模式打破村莊邊界。通過黨建引領,多村聯合共同發展,多個行政村整合資源成立共富公司,引入企業資本開發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團隊分析發現,此類模式有效破解了鄉村“小散弱”的難題,治理能效顯著提升。
3.聯建共創促農增收:從單一務農到多元發展
杭州市余杭區小古城村的實踐,展現了村企聯建的富民效應。通過整合特色資源,該村與企業合作打造農創研學基地,發展多元產業。村民收入來源從傳統務農拓展至眾多渠道。此外,藍城科技在龍萌村建設的農創研學基地,凸顯了“科技賦能人力”的價值。企業引入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體系,對村民開展定制化培訓,使其掌握新技能。“以前只會種地,現在能當‘新農人’,收入漲了,眼界也開闊了!”一名參與培訓的村民表示。
三、成果轉化:構建可持續幫扶的科學路徑
在為期一個月的調研中,團隊不僅總結出“科技驅動型”“產業融合型”“治理賦能型”等六大幫扶模式,基于調研發現,團隊提出三大建議:一是強化政策精準供給,激發企業參與動力;二是建立“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四方協商機制,推動資源共享與風險共擔;三是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計劃”,定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相關成果已形成調研報告及實踐案例集,為地方政府和民營企業提供決策參考。
四、青年擔當:把腳步印在鄉村振興的大地上
“走進鄉村,才真正讀懂中央一號文件的分量。”團隊成員在調研手記中寫道。從課堂理論到田間實踐,這群“00后”學子用腳步丈量浙江鄉村,記錄下民營企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故事。“鄉村振興需要青春力量,我們愿做這場偉大實踐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動者。”團隊指導教師表示,未來將推動調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引導更多青年關注“三農”問題,服務基層群眾。
杭師大經濟學院的這場調研,既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自覺行動,亦是青年學子與時代同頻共振的生動寫照。隨著更多民營企業投身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一幅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正徐徐展開。